北大本科生剛剛因為在芯片領域的貢獻獲得了國際計算機學會年度學生研究大賽總決賽第一名(本科生組),也獲得了人民日報的表揚。
這個年輕人,名叫郭資政,是北京大學圖靈班的大四學生,已被我校集成電路研究所直接錄取。
在他的研究/比賽履歷中,這次比賽的獲獎并不是第一次。此前,作為北大超算團隊的一員,他曾在世界大學生超算大賽中獲得ASC一等獎。他還在芯片設計自動化領域的國際峰會上發表了《DAC》、《ICCAD》和《日期》等八篇論文。
來源:北京大學
官微下,不少網友紛紛點贊祝賀。
我以個人身份發表了八篇峰會論文。
北京大學圖靈班是北京大學為培養計算機科學領域拔尖人才而開設的班級。每個學生在成千上萬的新生中挑選最好的。作為圖靈班的一員,郭資政在高二的時候有機會進入各個課題組體驗科研生活。
據北大官微報道,他和EDA之間的緣分,是從前沿計算中心舉辦的科研輪崗活動開始的。
當時大二,他第一個選擇了集成電路研究所林一博研究員的研究組。林一博的研究方向是EDA和EDA算法的GPU/FPGA加速。
EDA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也叫芯片設計自動化,是我國“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之一。不少媒體評論,“誰掌握了EDA,誰就掌握了芯片領域的主導權?!?/p>
郭部長的主要研究方向是EDA中的靜態時序分析。作為芯片設計的重要步驟,是計算和預測數字電路時序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中不需要仿真。
據其主頁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共發表論文11篇,其中8篇為一部著作發表,均被DAC、ICCAD、TCAD等EDA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接受。
其中包括提出了利用GPU加速靜態時序分析的算法,首次實現了線性時空復雜度和效率提升100倍的路徑分析算法。
獲獎論文名為《VLSI電路設計自動化的異構時序估計、優化和驗證》,被列入ICCAD 2021。
除此之外,他還將人工智能融入其中。
例如,將圖形神經網絡與時序分析引擎相結合,提出了一種跨越芯片設計過程中許多環節的建模技術。
還有一種基于深度神經網絡啟發的可微分定時引擎的布局優化算法,據說在學術界還是第一次。
優化后的布局框架在WNS和TNS上分別實現了32.7%和59.1%的最大提升,在GPU上運行時均實現了1.80倍的加速比。
基于這樣的學習成績,他獲得了北京大學的最高榮譽——第十三屆學生五四獎章。
畢業后將繼續留在我校,在集成電路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談及EDA方向的選擇,資深部長郭表示,一方面是國家的需要。響應國家號召,解決國家發展需要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面也是興趣驅動,和之前的比賽經歷有關系。
首先和之前一些算法大賽的經驗很契合,其次自己入門的過程也比較順利。
事實上,在中學時,國務資政郭就已經參加了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并憑此考上了北京大學。
而他當年的bzoj投稿記錄是這樣的。
進入北大后,他和隊友一起獲得了2019年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ICPC地區冠軍、世界大學生超算大賽ASC一等獎、ACM SRCICCAD學生科研競賽本科組一等獎、ICPC/CCPC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金獎等多項榮譽。
六名獲獎者中有五名是中國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郭資政之外,今年SRC全球總決賽的6位獲獎者中,也有4位是中國面孔。
包括: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賴因對確定性并發控制的研究而獲獎。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博士生張昊天因研究分子印跡聚合物而獲獎。
張藝宏目前在華盛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主要對編程語言和數據庫系統的理論和應用感興趣。
天津大學本科生楊晨的獲獎論文題為“通過代碼表示學習和自適應補丁過濾加速基于冗余的程序修復”。
此外,在去年郭資政獲得的SRCICCAD學生研究競賽中,中國高校也收獲頗豐。
比如浙江大學本科生于謙,他的內容尋址存儲器研究獲得了本科組第三名。
第一位研究生張小凡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目前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第三名研究生孫祺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他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可以說,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高校和中國學生在世界EDA競賽中頻頻嶄露頭角的縮影。
去年,同樣是在EDA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ICCAD的比賽中,華中科技大學一舉奪冠,并以#中國隊奪得EDA全球冠軍#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了諸多討論。
2017-2019年度,福州大學在該項比賽中獲得三連冠。
在ICCAD CAD算法競賽的30名獲獎者中,有11人獲得了香港中文大學的獎項。
誠然,在EDA領域,中國仍然面臨著“卡住”的困境。然而,在學術訓練場上,后備力量的光芒越來越閃耀。
你怎么想呢?
參考鏈接: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